-
审定编号
桂审证字第012号
-
作物名称
水稻
-
品种名称
包选二号
-
审定年份
1983
-
审定单位
广西壮族自治区
-
育种者
玉林地区农科所
-
申请者
玉林地区农科所
-
品种来源
包选二号是玉林地区农科所于1965年从包胎白中的变异单株系统选育而成的典型晚籼迟熟品种。
-
特征特性
株高100~110厘米,茎秆集散适中,秆径5毫米,节间绿色,茎节不露,叶片细直,叶面茸毛中等,叶片叶鞘淡绿色,叶耳、叶舌、叶枕无色、主茎叶片18片左右(早播的多些,迟播的少些)。剑叶长30.3厘米,宽1.2厘米,剑听角度小,分蘖力中等,单株有效蘖7个左右,抽穗整齐一致,成穗率70~80%,成熟转色顺调,青枝腊秆。 穗呈半圆形,穗颈长从包颈到穗颈2厘米左右,穗长21厘米,穗枝梗集散适中,每穗结实120~150粒,空秕率2~5%,着粒密度每厘米6.7粒,落粒性为1.6%。 谷粒阔卵形,颖壳褐斑橙黄色,无芒,谷粒长度7.2毫米,宽3.2毫米,颖尖黄色,护颖无色,颖毛中等,千粒重21克,出糙米率80%,糙米白色,腹白小,蛋白质含量为7.32%。胀性好,出饭率高,吃味好,达二号米等级。 生育期:在玉林地区六月中旬左右播种,八月一日前后播完秧,十月五日左右开始抽穗,十一月上旬可以成熟。全生育期150~155天。 抗逆性:对稻瘟病、白叶枯病、细菌性条斑病,稻飞虱,卷叶螟等病虫抗性较强,后期抗寒性亦稍强。但植株偏高,不耐高肥,易倒伏,生育期偏长,易受寒露风为害。
-
产量表现
1968年在玉林地区农科所试种1.2亩,亩产740斤。1969年种19.1亩,亩产613斤,最高亩产850斤,比包胎矮增产23.6%,1970年在玉林地区各地多点试种,表现良好。一般亩产600—700斤,高达1000斤。1970年经地区组织有育种经验的专家、科技人员到各试种点鉴定后,当年冬即组织到海南岛南繁2244.7亩,平均亩产705斤,其中有33亩,亩产950斤。1971年在玉林地区试种推广10.78万亩,南宁、百色、钦州、梧州及广东的肇庆、湛江等地区,亦大面积试种推广,均表现良好。如玉林县山心公社新连16队种22亩,亩产927斤;平南大新公社下角队种27.3亩,亩产1007斤;贵县桥圩公社和平9队种27亩,平均亩产1085斤;桂平先锋公社绥陵2队单株植1.1亩,亩产1260斤;北流隆盛公社红卫生产队种37.16亩,平均亩产1039.9斤。1972年玉林县山心公社新连大队种植614亩,平均亩产920斤,陆川米场公社马六嘴生产队种54亩,平均亩产1102斤,北流隆盛公社红卫生产队种110亩,平均亩产1084斤。同年参加广西区域试验,评为入选品种。1972年玉林地区发展到132万亩,成为晚稻当家品种。1973年推广到242.5万亩,1974年全自治区种植371万亩,其中玉林地区种植250万亩,占晚稻面积的70%。1976年全区种植600万亩,1982年仍有349.29万亩。 该品种在广西、广东以及福建省的南部、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等地,种植面积超过1000万亩以上。曾在1973年和1974年的广交会上展出。荣获1978年自治区科学大会奖。
-
栽培技术要点
(1)培育壮秧,芒种播种,秧龄40~50天左右,每亩播种50~60斤。如留有晚稻秧田,可提前在5月底6月初播种,秧龄50天以上。 (2)七月底插完秧,早插产量高。好田、肥足插少株,每蔸插3~4苗,瘦田,肥料少每蔸插4~6苗,插6×3、6×4规格。 (3)前期早施重施分蘖肥,中期控制水肥,后期补施粒肥,注意氮、磷、钾配合。 (5)浅水勤灌,够苗排水露田(轻晒田),浅水抽穗,湿润灌浆。天旱及浅脚田后期不宜断水过早。抽穗场花期,如遇天旱和吹干风要及时灌水、喷水,或喷磷、钾肥,促进开花授粉结实。 (5)秧苗期要防治稻蓟马,大胎期防治三化螟、付线螨和稻飞虱为害。
-
审定意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