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审定编号

    桂审证字第056号

  • 作物名称

    水稻

  • 品种名称

    包辐766

  • 审定年份

    1989

  • 审定单位

    广西壮族自治区

  • 育种者

    广西农学院同位素应用研究室

  • 申请者

    广西农学院同位素应用研究室

  • 品种来源

    包辐766是广西农学院同位素应用研究室采用钻60—r射线辐射晚籼品种包选二号植株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,其变异后代经选育于1979年育成,属晚籼中熟常规稻品种。

  • 特征特性

    株高102厘米,穗长22.1厘米,每穗112粒,结实率80%,千粒重28克,株型集散适中,茎秆粗壮,叶片稍大厚直,成熟期青枝腊秆;前期生长慢,后期生长快,分蘖力中等,灌浆期较长,抗倒力强,中抗稻瘟病,抗白叶枯病为1.5—3.5级,对稻瘿蚊为感至高感,米质中等,蛋白质含量为8.6%,直链淀粉为25.5%,脂肪为2.0%,出糙率80%,煮饭比包选二号稍硬带香味。全生育期比包选二号短10天左右。

  • 产量表现

    1980年在贵县桥圩农场进行品比试验,在8个品种中,包辐766平均亩产487.5公斤,比包选二号增产9.3%,名列前茅。1981~1983年在广西农学院农场进行品比,三年平均亩产374.3公斤,比对照团结一号增产17.8%,增产显著;其中,1981年亩产429.5公斤,比团结一号增产41.7%;1982年亩产400.5公斤,比团结一号增产6.3%;1983年亩产292.5公斤,比团结一号增产20.6%。 1981年参加玉林地区区试,参试点7个,平均亩产317.5公斤,比团结一号增产31.29%,居第二位;1982年续试,平均亩产347.0公斤,比团结一号增产1.64%,增产不显著。 1983~1985年参加自治区晚稻品种区试,其中,83~84年参加桂南、桂中两个稻作区区试,两年共有33个点,有23个点增产,平均亩产319.2公斤,比团结一号增产10%;1985年参加桂中稻作区试验,7个试点有5个点增产,平均亩产344.9公斤,比团结一号增产0.6%。三年平均亩产327.8公斤,比团结一号增产6.9%。 1981~1987年在桂南、桂中稻作区十多个县(市)累计试种10多万亩,一般亩产350~400公斤,高的可达450公斤以上。贵县桥圩镇1981年试种40亩,平均亩产416.5公斤;1982年该镇扩大试种到1752亩,平均亩产465公斤;1983年扩大到3000亩,平均亩产440公斤;1984年种植2500亩,在受自然灾害影响下,平均亩产仍得399公斤。1980年崇左县试种476亩,据县科委、县农委、县农业局组织验收13亩,平均亩产335公斤,比团结一号每亩增产62.5公斤;1981年扩大试种9465亩,以后因种子缺乏提纯复壮,产量逐年下降,种植面积也逐年减少。据统计,该县从1980~1987年累计种植30473亩。在其他县种植也获得较好收成。

  • 栽培技术要点

    1.作晚稻于7月上旬播种,8月1~5日插秧,秧龄30天左右,插植规格以5×4寸,每蔸4~6苗为宜。 2.施足基肥,早施前期肥,促进前期早生快发促使分蘖成穗。 3.该品种灌浆速度慢,不宜断水过早,待完熟后收割。

  • 审定意见